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
“当前重点目标是稳,政策要求是发力。”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当日在发布会上表示,在经济下行压力根本缓解之前,做到以“进”促“稳”,不利于“稳”的政策不出台,有利于“稳”的政策多出台。
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背景下,人民银行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,去年下半年以来推出一系列举措:两次全面降准落地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.2万亿元,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,两项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的专项工具落地,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下降5个基点……
在政策发力下,2021年我国主要金融指标继续保持有力增长,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。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.95万亿元,同比多增3150亿元;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.61%,同比下降0.1个百分点,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最低水平。
刘国强介绍,2022年,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,人民银行将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,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更加主动有为、积极进取,注重政策靠前发力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、科技创新、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,稳定宏观经济大盘。
今年开年,人民银行已经推出相关举措,强化跨周期调节,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。1月17日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(MLF)和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了10个基点,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融资需求、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。
有市场人士认为,本周以MLF作为报价基础的LPR或将相应下调。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表示,LPR会及时充分反映市场利率变化,引导企业贷款利率下行,有力推动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。
中长期资金支持力度稳固
2021年12月末,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.1个和1.2个百分点。有人疑虑:这是否意味着当前贷款需求正在减弱?
“从历史规律来看,12月往往是贷款小月。2021年12月贷款力度与疫情前年份相比仍是增大的,体现了政策靠前发力的成效。”孙国峰介绍,2021年新增贷款在上年基数较大的背景下进一步同比多增,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加大。
数据显示,2021年末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.8%,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0.2个百分点;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.3%,普惠小微贷款授信户数超过4400万户。
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介绍,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中长期资金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。其中,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,工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提升较多,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平稳较快增长。
此外,在房地产领域,近期销售、购地、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,市场预期稳步改善。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表示,2021年末,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52.2万亿元,同比增长7.9%,增速比9月末提高了0.3个百分点。2021年四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7734亿元,同比多增2020亿元,较三季度多增1578亿元。
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是常态
过去一年,人民币汇率走势引发市场关注。如何看待汇率波动?
“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主要由市场决定,既可能升值,也可能贬值。”孙国峰表示,弹性增强、双向波动,是人民币汇率发挥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功能的体现,也有利于促进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平衡。
刘国强坦言,短期观察人民币汇率的难度增大。原来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的互动比较有规律,经常出现“跷跷板”,美元升一点,人民币就相对贬一点。但2021年出现了多次美元走强、人民币更强的情况。
不过在他看来,这看似难以理解却又在情理之中。去年我国经济增长较快,贸易顺差较大,尤其是前期市场预期较好,支撑了人民币走强,这就导致短期出现了美元强、人民币更强的情况。
刘国强表示,人民币汇率不可能出现持续单边升值或持续单边贬值。我国宏观调控有度,没有“大水漫灌”,保持了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。人民币汇率可能在短期偏离均衡水平,但从中长期看,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会对偏离进行纠正。